冉庄系列故事——爆炸英雄梁连恒 抗日烈士张森林 抗日烈士李连瑞 冉庄溯源 古槐释疑 黑风口琐谈 | 2024/10/4 星期五 |
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冉庄村因地道战闻名于世。
在村里的十字街口,有棵千年古槐,抗战中每当有敌情发生,悬挂于树上的大钟就会被敲响。如今,久经风雨的老槐树依旧挺拔矗立,用满身的弹孔和干枯的枝杈向人们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。
记忆从未褪色,历史仍有回响。70多年前冉庄地道里的顽强抗争,定格着冉庄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,定格着一个民族永恒的集体记忆。
群众智慧筑就“地下长城”
井然有序的村道,古朴陈旧的石碾,苍劲挺拔的古槐,锈迹斑斑的大钟……地面之下,一条条“地下长城”向四方蔓延,顺着南北的纵横窄巷,连接着冉庄村每一户灰墙小院。因为这一条条“地下长城”,华北平原上这个普普通通的小村落,每天都迎接着络绎不绝的游客。
走进冉庄地道,就像走进一座神秘的地下迷宫。冉庄地道一般宽0.7至0.8米,高约1至1.5米,上距地面2米多。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,顺沿东、西、南、北大街挖成4条干线地道,再由干线延伸出20多条支线,直通村外和周边几个村,形成长达32华里的地道网。
王彦军老人是土生土长的冉庄人,从先辈那里听来了许多关于地道战的故事。他说:“当年为了抗日,可谓是‘一村有难,八村支援’。挖地道是被鬼子逼的,老百姓们为了活命奋起反抗,这是集体的力量。”
1937年“七七事变”后,日军魔爪很快伸向华北,位于冀中平原的冉庄村,地形平坦无垠、无险可守,群众就开始在野外和村里挖隐蔽洞,这就是冉庄地道的“雏形”。
最初的隐蔽洞是单口洞,只能隐蔽和防御,不能打击敌人。于是群众继续加以改进,把单口洞改为多口洞,左邻右舍的地洞互相挖通,一家连一家,一户连一户,从隐蔽地洞发展成为“多口洞”以及地道。
“地道分军用、民用地道两种。民用地道藏物藏身,与若干水井相连,具有排水、取水、通风的作用,而军用地道,则用于调兵遣将。地道里还设有指路牌、照明灯、储粮室、地囚笼、陷阱等,具有‘三通’‘三堵’‘三交叉’和‘四好’‘五防’等多种功能。”冉庄地道战纪念馆讲解员介绍说。
91岁的抗战老民兵李恒彪曾是挖地道的主力。他回忆道:“挖地道是全家老少齐上阵,男女老少换着挖。有的干脆揣着贴饼子、窝窝头,饿了啃一口继续挖。”
“挖地道最让人高兴的时刻,当属两组对掏即将打通,相互听到对方挖掘的镐头咚咚响的时候。这时候两边都铆足劲抡圆镐头,都想一镐下去凿出个大窟窿来。窟窿凿出来后,两边的人争着探头,乐得哈哈笑,如同战场上胜利会师。”李恒彪说。
在冉庄现存的地道里,有些区域既狭窄又低矮,并不像其他区域一样,可以同时让两个人侧身通过。然而,这种乍看起来像是“偷工减料”的地道,却是智慧的冀中人民专门为进入地道的日伪军量身定做的。
“日军当时拿的枪是二战时期最长的步枪之一——三八枪,他们如果想掉头走的话,狭窄的地道会让他们无法转身,这个时候日军就成了瓮中之鳖了。”讲解员说。
地道挖好了,老百姓心里有底了。部队回来了,工厂、医院、报社、电台都搬进了地道,地道也真正为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据统计,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,冉庄民兵共对敌作战157次,歼敌2100余名,其中利用地道作战72次,配合部队作战85次,击毙伪团长一名。地道战的丰功伟绩使驻保定日伪军中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头禅:“宁绕黑风口,不从冉庄走。”
一个小小的村庄,一群普通的百姓,书写了一段英勇不屈的抗战历史。
抗战老兵,不朽的精神力量
抗战电影《地道战》,李恒彪已经看过无数遍,但每看一次,还总是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。炮火连天的画面,把他带回70多年前的战争岁月,记忆就像打开的匣子,一幕幕涌上心头。
家住北京的李恒彪,每年都要回冉庄几趟,到冉庄地道战纪念馆走一走看一看,向人们讲述那段难忘的烽火岁月。
“真正参与过冉庄地道战的民兵、老兵,如今只剩下我一个了。我觉得,我有责任、有义务把那段抗战历史讲给后辈听,让他们知道曾经的过往。”李恒彪激动地说。
虽然已经91岁高龄,但李老精神抖擞,话语铿锵,全程站立为大家讲述抗战经历。当主持人让他坐下休息休息、慢慢讲时,他坚定地说:“我没事,不用管我,我是抗战民兵,咱们民兵有力量。”
“我出生于一个革命家庭,父亲是1925年入党的老党员,母亲曾任冉庄抗日政府的第一任村长。我最开始在儿童团担任大队长,每天带领儿童团员们在操场练步伐队列,用木棒代替钢枪练刺杀或学唱抗日歌曲,我们轮流在冉庄村头站岗放哨查路条……”
“在1939年的冉庄惨案中,我的父亲牺牲在日本侵略者的枪口下,后来母亲把我送进了冉庄民兵连,我成了民兵连最小的一名战士,一直到抗日战争结束,我都是冉庄的民兵。”
李恒彪用激昂的语调,声情并茂地带领大家一起回顾着冉庄地道战的烽火岁月:
1945年4月1日拂晓,600多名日伪军气势汹汹地向冉庄扑来,只有20多人的冉庄民兵随即进入地道准备作战。李恒彪和一位战友组成2人战斗小组,他们的任务是利用村东的地堡工事,阻断从这里进村的日伪军。当日伪军进入了射击范围,突然,从地堡飞出的一颗子弹,击倒了一个日军士兵,这枚子弹正是来自于李恒彪的枪口。随着一声惨叫,双方的机枪和步枪开始“怒吼”起来,日伪军逐渐迫近地堡,李恒彪正准备拉响事先埋好的地雷,可正在这时,日军抓来了一位还没有来得及躲藏的老大娘,威逼着大娘用锨镐刨开地堡。这时,大娘在射击孔前挡住了李恒彪的视线,看不到射击目标,也不能拉响地雷。
李恒彪回忆道:“敌人哇哇地喊,我们也使劲喊。我们俩就喊婶子大娘躲开,躲开枪孔,躲开地雷。我们这一喊,敌人发现这里有民兵,就把大娘撵到一边去了。”
“我们看到大娘躲开射击孔后,抓准时机拉响了四颗地雷,一阵爆炸烟雾过后,地上躺倒了几个日伪军,我们再次拉响了地雷,又炸死两人……”
在这场仅持续了3个小时的战斗中,以李恒彪为代表的冉庄民兵没有露面,就打死打伤日伪军近30人,遭到伏击的日伪军摸不清楚情况,只好拉着尸体匆匆撤离。
“回到冉庄,我就想做一件事——把冉庄的抗战故事讲给后人听,这段岁月我们不能忘。”演讲完毕,李恒彪深深地鞠了一躬。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。
如果说李恒彪的前半生是为了幸福生活而战斗,那么老人的后半生则是为了传承这种抗战精神而不断坚守。冉庄人民在战争中展现的面对外侮、面对时艰、面对挫折而顽强不屈、昂扬奋进的精神,对于崛起中的中国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宝贵财富。
中华民族是敢于奋斗、不畏艰难的民族
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,他总是高举穿越时空的火把,照亮一代代人前行的道路。青山遮不住流水的奔腾,伟大的抗战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。
天地英雄气,千秋尚凛然。
70多年过去了,这段饱蘸热血写下的抗战史,读来依然荡气回肠;那些舍生忘死为国而战的先烈们,思之依然感人肺腑。听抗战老兵讲故事,参观抗战主题纪念馆,重走抗战“地下长城”……以史鉴今、继往开来,抗战这一“惊天动地的伟业”给予我们深刻启示和强大力量。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在波澜壮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,千千万万的抗战英雄抛头颅、洒热血,为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,为铸就伟大的抗战精神作出了重大贡献。伟大的抗战精神,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。”
70多年过去了,有关抗战的记忆从未沉寂,始终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,激荡着中华民族奋勇向前。
历史的生命,正在于薪火相传、生生不息。今天的我们,要不断回顾那段血泪屈辱的岁月、回望那场痛彻心扉的磨难、回味那份民族胜利的荣光。今天的我们,要开辟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、更要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,要一代又一代的接续奋斗、一代又一代的矢志不渝。
唯有自强不息,方可告慰先烈;唯有奋发有为,方可不负芳华。如此,今天的纪念才具有应有的时代意义。